星期三, 9月 27, 2006

中華鱘

據說這種魚身長可達四公尺,重數百公斤。他們常在沿海生活,每當產卵時節,會回返延長江流域而上。然而因為三峽大壩的建成,如今繁殖數量大減。

我想像中華鱘飛躍在長江水面的樣子。

來源
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为江海洄游性鱼类,最大个体可达500 kg以上,是长江中最大的鱼,故有“长江鱼王”之称。一般寿命可达30余年。

中华鲟主要生活于我国近海大陆架水域,繁殖时洄游于长江。我国珠江及闽江也有分布记录。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列为濒危种。

中华鲟非常珍贵。它是一种稀有的“活化石”,最早出现在1.5亿年前的中生代。在分类地位上,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。它的骨骼为软骨,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,属于软骨硬鳞鱼类。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。 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,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。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,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,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 km的江段上,形成了新的产卵场,面积大约330 km2。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造成的不利影响,我国在宜昌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,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。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,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~10 cm、重5 g的幼鲟万尾左右。

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。当长江三峡工程完成后,10月份水库大量蓄水,这时,水库水位从145 m提高到175 m,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, 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 980 m3/s,减少到11 090 m3/s,减少41%,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,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。今后应加强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,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的捕捞地点、时间和捕捞数量应严格限制,切实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生长,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。

沒有留言: